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研發出一項檢測青光眼的新技術,能比傳統方法提早3至4年發現患者患病,有助及早治療,大幅降低視神經壞死的機率。該技術準確度達95%,早在6年前已應用於該校的眼科視光學診所,為市民提供服務,每次檢查費用約2,000至3,000元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,青光眼是全球導致失明的第二大眼疾,僅次於白內障。然而,目前普遍使用的傳統診斷技術(SAP),通常需等到患者出現明顯病徵,例如視野變窄時,才能做出準確診斷。但到那時,患者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往往已經死亡25%至35%。而理大研究團隊開發的新技術,能在眼睛尚未嚴重受損前,就偵測出是否患有青光眼,較傳統方法提早3至4年發現,並且準確性高達95%。
這項技術由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陳浩龍帶領團隊研發完成。陳浩龍解釋,檢查過程中,工作人員會先在市民眼部周圍貼上檢測裝置,然後請受檢者注視電子屏幕,期間每十數秒稍作休息,整個檢查過程約需1小時。新技術利用4種不同對比度的閃光,來觀察眼睛各部位的訊號變化,從而判斷是否有青光眼風險。
陳浩龍補充,這項技術並非完全由團隊全新研發,而是將現有技術重新整合與優化,發現透過調整對比度能更準確地檢測眼部狀況。該技術在2012年完成研究後,同年已於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投入服務,檢測後約2小時內即可取得分析結果。不過,他坦言,至今仍未有醫療機構主動聯絡商討合作。
陳浩龍建議,一些高風險群組可考慮使用這項技術進行檢查,包括45歲或以上人士、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、患有高眼壓、長期使用類固醇、糖尿病患以及深度近視者。
香港醫學會會董、眼科專科醫生龐朝輝表示,曾聽聞有新技術能提早偵測青光眼,認為對患者而言是正面發展,但目前該技術尚未廣泛使用,主要是因為仍需更多大型臨床研究驗證。他指出,目前醫學界主要依靠視野檢查及光學掃描等方式診斷青光眼,費用約為2,000至3,000元。
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發表的「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」,香港約有53萬人患有不同類型的眼疾,當中4.98萬人患有青光眼,數量僅次於白內障及其他眼疾患者。
理大此次有關青光眼早期檢測技術的研究成果,將於下月3日至11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的「創新科技嘉年華2018」中,以展板形式向公眾展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