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男士都面對脫髮問題,即使是外貌俊朗的男性也難以倖免,似乎成為男性難以逃避的「宿命」。但其實,大部分脫髮情況都是可以改善甚至逆轉的,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及保持均衡飲食,頭髮仍有機會重新生長。東網特別訪問皮膚科專科醫生陳俊彥,為大家拆解有關脫髮的常見迷思。
陳俊彥指出,脫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:永久性的結痂性脫髮與可康復的非結痂性脫髮。結痂性脫髮通常由疾病引起,例如癩痢(俗稱「癩痢頭」),毛囊已經死亡,屬於無法修復的類型;而非結痂性脫髮則較為常見,大多與荷爾蒙變化有關,男女都可能出現,但男性發生的機率相對較高。
他解釋,男性荷爾蒙會使頭皮毛孔逐漸收窄,導致頭髮變得幼細,當頭髮幼到無法緊貼毛囊時,就容易脫落。此外,荷爾蒙也會令毛囊萎縮,長期下來更可能無法再長出新髮。一般而言,脫髮多數在60至70歲開始出現,但也有人早在10多20歲就開始甩髮。不過陳醫生認為,大部份情況屬於非結痂性脫髮,只要頭皮健康,配合正確治療,頭髮是有機會重新長出來的。
不同類型的脫髮有不同的表現特徵。以男性荷爾蒙脫髮為例,常見的症狀包括「M字額」,即額頭兩側髮線向內縮進,隨後前額髮線逐漸後移;而所謂「地中海」則是指頭頂部位的頭髮開始變得稀疏,最終可能擴展至整個頭部都出現脫髮情況。
陳醫生強調,頭髮是身體中生長速度最快的細胞之一,因此其健康狀況能直接反映整體健康。若想改善脫髮問題,應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。他建議脫髮患者每日應確保有8小時以上的充足睡眠,盡量避免熬夜,因為過了午夜12點仍未入睡,身體便會承受壓力,進而可能加劇脫髮情況。
飲食方面,保持均衡營養亦非常重要。若身體缺乏某些關鍵礦物質,也會影響頭髮健康。例如鐵質有助頭髮生長,常見來源包括紅肉,素食者則可選擇食用菠菜補充;鋅質則有助維持毛囊健康,可從牛奶、豆類及海鮮中攝取。若日常飲食偏食,缺乏鋅質也容易引致脫髮。
此外,陳醫生提醒,部分食物如碳水化合物(包括粥、粉、麵、飯等),攝取過量會刺激皮脂腺分泌,導致面油及頭油增加,不利頭髮健康,建議每日攝取一碗至一碗半為宜。糖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,若發現頭部油脂分泌過多,減少甜食攝取也是改善方法之一。同時,吸煙、飲酒、進食香辣及重口味食物都會刺激油脂分泌,油性髮質人士應盡量避免。
某些職業如廚師、地盤工人等,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佩戴帽子或頭盔,容易導致頭部悶熱出汗,令汗水與油脂積聚,若清潔不足,也會增加脫髮風險。陳醫生建議這類人士應特別注意頭皮清潔,務必將多餘的汗水與油脂洗淨。對於油性髮質者,若經常戴帽,建議每天洗頭一次;乾性髮質則可隔日洗一次。若需長時間佩戴帽子或頭盔,則應每日清洗一次,以保持頭皮清爽,維持髮質健康平衡。
相關文章:
相關產品:
-
Sale!
Out of st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