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看到一位女性臉色蒼白地坐在位置上,扶著頭,微微喘著氣時,我們可能會上前擔心地問一句:「你看起來臉色好白,是頭很暈嗎?」而這位女性可能會告訴你,她最近飽受「貧血」的困擾。
大家對白血球、紅血球和血小板應該不陌生。白血球負責抵抗感染,血小板會形成血塊。紅血球之所以會是紅色,是裡頭有個重要的含鐵蛋白質–血紅素,血紅素能運送氧氣到各個器官組織,並將組織的二氧化碳運回到肺臟,所以紅血球可是非常重要啊!
我們先來看看紅血球的生命週期:骨髓收集鐵質、葉酸、維他命B12與其它營養素後,會發展出紅血球先驅細胞,經過數日分化後,逐步進入血液循環中,發展為成熟的紅血球。成熟的紅血球大約能待在血液循環裡120天,最後再被代謝破壞掉。
如果紅血球功能不夠強或數目不夠完成任務,氣體交換的效率就不夠好,患者會覺得疲勞、虛弱、頭暈、手腳冰冷、喘又心跳加速,最嚴重會讓組織缺氧、休克、心肺功能失調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成人貧血的定義是血紅素小於12.5g/dL,直觀地想,貧血就是血不夠。哪些問題會造成血不夠呢?一個當然是失血過多,流掉了就不夠;另外,紅血球生成減少或在體內被破壞太多,都可能導致貧血。
血流走太多,當然會貧血。失血的原因可能是急性的車禍、刀傷、槍傷,也可能是慢性的腸胃道出血,或是女性月經量太大,每個月都大失血。
對體內有足夠鐵質的人而言,失血後身體會加速生成紅血球,因此失血一星期後,血液裡會加入很多生力軍,試圖補足不足的量;但如果長期失血或失血太多、太快,還是會出現貧血。
痔瘡流血、胃潰瘍出血等消化道出血,患者會注意到自己排出黑便或血便;然而如果消化道出血速度很慢,大便顏色不一定會改變,因此患者很可能沒注意到自己持續有少量消化道出血。
說到月經,每位女性每個月的經血量差異極大,從10cc~250cc都有可能,一般女性只知道自己大概平時怎麼樣,無從與他人比較,除非因為經血內很多血塊,常一口氣流出大量的血,或是需要大量衛生棉,才會考慮諮詢醫師意見。不少女性沒有注意到平時經血過多,甚至到貧血程度。
無論如何,如果成人被驗到患有貧血,而且是缺鐵性貧血的話,醫師大概都會從病史詢問,考量各種失血的可能性。
另外,紅血球被破壞過多,「出師未捷身先死」,沒能活到120天就早早陣亡,生命週期小於40天,只要紅血球被破壞的速度比不上生力軍的速度,就會造成貧血,稱為溶血疾病。被破壞的紅血球增多,就會導致血中非直接型的膽紅素增多。
細胞內的溶血疾病通常是遺傳性,例如球形紅血球這些讓紅血球型態改變的疾病;細胞外的溶血性疾病則常是後天的,可能是藥物、感染、或由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引發,導致自身的抗體攻擊紅血球。
第3個原因是紅血球產量減少,可能是骨髓受到化學毒物、感染、藥物或自體免疫疾病影響,製造太少的紅血球,或是骨髓受到白血病、癌症轉移等影響而無法製造紅血球,也可能是製作紅血球的原料不足,缺乏鐵質、維他命B12或是葉酸。
引起貧血的原因實在太多了,認真數一數可能可以區分成400種,我們無法一一介紹,接下來就看幾樣很常聽到的貧血:
缺鐵性貧血
可說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,代表身體貯鐵量不夠,像是懷孕婦女就很常發生;長期茹素者、餵母奶、月經量多等都可能讓身體缺乏鐵質,而無法做出足夠的紅血球。
若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,醫師會先確定是否有出血的狀況,並找到出血點止血,例如治療胃潰瘍、巨大子宮肌瘤。如果認為是飲食引起,可以改變飲食習慣並補充鐵劑。
維他命B12及葉酸缺乏性貧血
肉類攝取量少會缺乏維他命B12,攝取太少蔬菜則會缺乏葉酸,缺乏這2種製作紅血球的原料會造成貧血,可以改變飲食習慣,並口服補充維他命B12與葉酸。
惡性貧血
胃需要分泌「內在因子」與維他命B12結合,我們吃進去的維他命B12才能在體內吸收,內在因子不夠,影響維他命B12吸收,就會導致貧血。這類型的貧血無法靠口服維他命B12改善,需要注射維他命B12。
地中海型貧血
遺傳性的貧血疾病,嚴重度從輕微到極嚴重都有可能,除了容易發生於地中海區域外,東南亞也常發生,會讓紅血球較難好好成熟分化。
鐮刀型貧血
遺傳性的貧血疾病,在非洲與印度比較盛行,紅血球從原本的雙凹圓盤狀變成鐮刀型,容易早早陣亡,因而貧血。
再生不良性貧血
可以是遺傳性,也可能是骨髓受到化療、感染、電療的影響,缺乏足夠的幹細胞,無法分化出紅血球。這種貧血可能會危及性命安全,除了輸血外,還可考慮骨髓移植。
慢性病造成的貧血
糖尿病、慢性腎病變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會干擾紅血球的生成,導致貧血,需要治療慢性病本身,有需要時考慮輸血,或施打紅血球生成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