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糞便總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,但它其實是反映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指標。彰化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指出,從排便的量、時間、顏色、形狀,到排便時的感受,都能透露出腸胃功能的狀況,是自我健康檢測的簡單方法。
每天排便量達「2條香蕉」才算健康
許多人雖然天天排便,但若量很少,可能也代表腸胃功能不佳。糞便的量與飲食內容密切相關,若攝取較多蛋白質與油脂,糞便量通常較少;反之,若多吃碳水化合物與膳食纖維,糞便量就會比較多。
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胡煒明表示,理想情況下,每天的糞便量應達到200公克,大約是兩條香蕉的重量。若糞便量長期偏少,可能是因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容易導致腸道蠕動變慢,進而引發便秘。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25至30克的膳食纖維,以維持腸道正常運作。
此外,直腸要產生「便意」,通常需要累積約300公克的糞便量。因此,若糞便量長期偏低,也可能讓人失去便意,進一步影響排便規律。
糞便應鬆散不黏膩,形狀也很重要
當糞便量偏少時,通常也會比較黏膩,容易黏在馬桶上。這是因為飲食中蛋白質與脂肪比例過高,缺乏膳食纖維的支撐,導致糞便結構緊實、體積縮小,就像被膠水黏住一樣。若發現糞便長期呈現黏膩狀態,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內容,適度增加蔬菜、水果與全穀類等高纖食物的攝取。
排便時間5分鐘內最理想
除了糞便量與形狀,排便的時間長短也是觀察重點。吳文傑醫師指出,理想的排便時間應控制在3到5分鐘之內,若超過5分鐘,不僅容易引發痔瘡,也表示排便過程不夠順暢。若超過5分鐘仍無法順利排便,建議不要過度用力,可以改為每天固定時間坐在馬桶上3到5分鐘,培養身體的排便節奏,有助於改善便秘情況。
至於排便頻率,其實從每天3次到每3天1次都屬正常範圍,關鍵在於每次排便是否能在5分鐘內完成,且糞便的量、形狀與顏色皆屬正常。因為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,攝取的食物量與種類也會影響排便次數,只要沒有明顯不適,不必過度擔心。
糞便顏色變化可能是健康警訊
糞便的顏色同樣能透露許多健康訊息。正常情況下,糞便應呈現金黃色。若顏色出現明顯改變,則需特別留意。
偏綠色的糞便可能是因為攝取了大量深綠色蔬菜,偏紅色則可能是吃了火龍果等食物所致,通常無需擔心。但若長期排出「黏性、偏深色、暗紅色」的糞便,則可能是腸道甚至胃部出血的徵兆,原因可能包括潰瘍、發炎、感染,甚至腫瘤。
若糞便呈現白色或灰白色,則可能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,代表肝臟、膽囊或胰臟可能出現問題,導致無法正常消化脂肪與為糞便染色。
最需要注意的是「血便」,可能是因為痔瘡、肛裂、息肉,或是下消化道腫瘤所引起,一旦發現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總的來說,排便的量、時間、形狀、顏色與排便時的感受,都是評估腸胃健康的重要線索。若發現其中任何一項出現異常,例如糞便量過少、太黏膩、排便時間過長、顏色不正常,或是出現血便等情況,都建議及早就醫,尋求專業診斷。透過觀察這些「日常訊號」,能幫助我們及早發現潛在的腸胃問題,維護整體健康。
相關文章:
相關產品:
-
G-NiiB – Immunity Pro 免疫專業配方 28包
Original price was: $598.00.$498.00Current price is: $498.00. 加入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