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店買滿$300順豐免運費,新客戶購買正價保健品滿$350,輸入NEW10即可享有9折優惠!
Search
酷熱天養生竅門

酷熱天養生竅門

近期天氣炎熱難耐,偶爾伴隨陣風驟雨,高濕度環境不僅讓人倍感悶熱,更成為細菌和病毒滋生的溫床。加上人們頻繁往返於室內冷氣環境與戶外高溫之間,劇烈的溫差容易使人免疫力下降,稍不注意就可能「中招」生病。本期邀請醫生解析酷夏常見疾病及預防方法,涵蓋中暑、皮膚感染、感冒及腸道不適等多種問題。

 

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指出,大眾常對中暑與熱衰竭感到混淆,兩者症狀雖有相似之處,但嚴重程度卻大不相同。夏季在戶外活動一段時間後,若出現頭暈、頭痛、全身乏力等症狀,往往是這兩種狀況的初期表現。人體本有自我調節體溫的機制,例如高溫時會通過排汗、加快呼吸等方式散熱降溫,但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,同時未能補充足夠水分或流失過多電解質,體溫調節系統就可能失靈,導致核心體溫上升,進而出現熱衰竭症狀,包括頭暈頭痛、肌肉酸痛、心跳與脈搏加速、呼吸急促等。熱衰竭患者的體溫通常維持在攝氏 40 度以下,此時身體會通過大量排汗試圖調節體溫,因此全身皮膚會呈現濕潤且冰涼的狀態。

 

王澤塘進一步說明,若熱衰竭未及時處理持續惡化,就會發展為中暑。當核心體溫超過攝氏 40 度時,腦部的體溫調節功能會完全失效,身體停止排汗,皮膚也會變得乾燥發熱。與此同時,由於身體血管異常擴張,心跳和脈搏會變得極其急促強烈。中暑患者可能出現神志不清、嘔吐甚至昏迷等症狀,此時若不立即採取治療措施,不僅會危及生命,還可能對腦部、腎臟、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傷,嚴重時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。

 

若發現有人出現中暑或熱衰竭症狀,應立即採取降溫措施,例如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、開啟風扇通風,或用清水淋灑患者身體、敷上濕毛巾等。但需注意,此時不宜讓患者大量飲用清水,尤其是在神志不清或伴有嘔吐的情況下,水分可能誤入氣管並吸入肺部,引發吸入性肺炎。若降溫後患者症狀仍未好轉,必須立即送醫治療。
高溫高濕的天氣也容易引發多種與排汗相關的皮膚問題。王澤塘表示,酷夏常見的皮膚病大致可分為兩大類:一是由致病原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,如真菌或細菌感染;二是非感染性皮膚病。

 

真菌與細菌感染都屬於淺表皮膚感染,常見的有汗斑和紅斑。汗斑多見於手腳、胸前及背部;紅斑則多發生在皮膚皺褶處或汗水易積聚的部位,如大腿內側等。預防這類淺表感染的關鍵在於注重個人衛生、保持皮膚乾爽,若出現相關症狀,一般使用外用抗真菌或抗生素軟膏即可治療。

 

非感染性皮膚病則以汗疹和熱痱為主,多見於兒童群体。這是由於兒童毛孔較細小或易被阻塞,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,積聚在毛囊中刺激皮膚發炎所致。預防此類問題的有效方法是減少過量排汗,出汗後及時擦乾,避免汗水阻塞毛孔;此外,汗液積聚在毛囊外也會使角質層膨脹,同樣可能堵塞毛孔,需格外注意。

 

炎夏時節,無論家中、公司、學校還是商場都會開啟冷氣,許人因此出現不適症狀。王澤塘解釋,這類症狀被稱為「冷氣病」或空調適應症,其表現與普通感冒相似。關於病因有多種說法,包括人體無法快速適應溫差變化、皮膚暴露部位被冷空氣直吹引發頭痛與關節僵硬,或是冷氣機內滋生的霉菌、細菌、塵蟎等致敏原刺激呼吸道,誘發鼻敏感或哮喘,出現流鼻水、氣喘等症狀。由於這些表現與感冒極為相似,常被大眾誤認為是「冷氣病」。

 

高溫環境不僅帶來身體不適,更會加速致病病毒與細菌的繁殖。王澤塘提醒,高溫使食物易於變質,而夏季的飲食習慣也是引發腸胃不適的重要因素。許多香港人在夏天喜歡選擇冰飲、雪糕、冰棒等清涼食物,但若這些食物在製作或儲存過程中處理不當,受到細菌污染,食用後就可能引發腸道問題

 

此類腸胃不適主要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。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的致病原為諾如病毒,在學校、幼兒園、遊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,患者可能通過排泄物傳染給他人;細菌性腸胃炎則以沙門氏菌感染較為多見,主要由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食物引起。預防腸道不適,除了注意個人衛生、進食前洗手外,還應減少食用高風險食物,如生蠔、刺身以及冰飲中的冰塊等。
gogoherbs
Author: gogoherbs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Reps Shoes Jordan 4 Reps Sneaker Reps Reps Shoes Reps Shoes Reps Jordan
My Rewar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