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頭是身體中最容易殘留食物殘渣、滋生細菌的地方,同時也能反映出人體的健康狀況。在中醫理論中,觀察舌頭的狀態被稱為「望舌」,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。透過觀察舌頭的顏色、形態、舌苔的厚薄與分佈等,中醫師能初步判斷身體各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。
註冊中醫師徐澤昌表示,進行「望舌」時有一定的觀察順序,通常是先看舌尖,接著是舌中部、舌邊,最後觀察舌根部。此外,還需觀察舌質(即舌頭本身的顏色與質地)與舌苔(覆蓋在舌面上的苔狀物)。不同位置的舌象,往往對應著不同臟腑的健康狀況:舌尖多反映心肺功能;舌中部與脾胃相關;舌根部則與腎臟狀況有關;而舌頭的兩側通常與肝膽系統密切相關。
一個健康的舌象,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:「淡紅舌,薄白苔」。意思是舌頭應呈現淡淡的粉紅色,不會過於鮮紅或蒼白;舌面上覆蓋一層薄薄的白色舌苔,舌質濕潤有光澤,舌體靈活、運動自如,這些都是正常表現。
當舌象出現異常時,往往暗示身體某些部位可能出現了問題。例如,若舌尖呈現鮮紅色甚至有破潰,多屬於「心火上炎」,也就是心經虛火上升,內熱過盛;如果舌體兩側出現青紫色斑點,則可能反映肝經氣滯、血液循環不暢,存在血瘀情況;若舌苔變得厚且黏膩,常見於脾胃功能失調,可能是濕氣重、消化不良或體內水液代謝異常導致;若舌苔出現剝落,特別是在舌中部,多提示胃陰不足,而在舌根部剝苔,則可能與腎陰虛有關。
此外,日常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,也會直接影響舌頭的外觀。例如,經常喝冰飲或本身脾胃較虛弱的人,舌苔往往偏厚,顏色呈現白膩狀;偏好油膩、煎炸食物的人,舌苔會顯得較為厚重,舌面看起來好像覆蓋了一層油脂,類似牛油的質感,這通常反映脾胃運化功能不佳;而長期缺乏運動、容易感到疲倦、體力較差的人,多屬氣虛體質,舌邊常見明顯的齒痕。
值得一提的是,許多人一看到舌苔又厚又白,就自認為是濕氣重的表現,進而頻繁飲用市售的祛濕茶。然而,徐澤昌醫師提醒,舌苔厚並不單一指向濕氣問題,也可能是因為食積、攝取過多油膩食物等原因所導致。如果不加分辨地長期飲用祛濕茶,反而可能損傷身體的陰液,導致陰分不足,出現口乾、皮膚乾燥、內熱上炎等情況,對健康反而造成負擔。
儘管「望舌」是中醫診斷中重要的一環,但徐醫師也強調,舌診僅是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方法中的一部分。某些內臟的病變雖然可能在舌象上呈現一定特徵,但這些表現並非絕對,也不能單獨作為判斷病情的唯一依據。疾病往往錯綜複雜,診斷時還需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、體徵與病史,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。因此,民眾不應自行根據舌象判斷病情,更不宜自行服用藥物,應尋求專業中醫師的診斷與建議,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