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風起,蟹腳肥,正是大啖秋蟹與火鍋的好時節。然而,許多美味佳餚卻暗藏痛風發作的風險,尤其高普林的海鮮火鍋,更被戲稱為「痛風鍋」。現代醫學將痛風歸因於飲食與遺傳因素導致的尿酸代謝異常,但中醫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,認為痛風與小腸功能失常密切相關。除了藥物調理,特定穴位的刺激也能有效緩解症狀。
痛風:現代醫學與中醫觀點
痛風,是一種常見的風濕免疫性疾病,現代醫學認為,由於飲食習慣及個人體質因素,造成尿酸代謝異常,血液中尿酸濃度持續升高。 過高的尿酸會沉積在關節、腎臟、心臟等部位,形成尿酸結晶。 當結晶沉積在關節、肌腱及周圍組織時,便會引發紅、腫、熱、痛的發炎反應,因此也被稱為「代謝性關節炎」。
中醫則將痛風稱為「痛痹」,認為其病因與飲食習慣及體質有關。 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論述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」,痛風多屬「痛痹」,即寒邪為主。 臨床上,痛風的病機特徵為濕熱痰瘀,濁毒內蘊,導致氣血瘀滯,造成關節劇烈疼痛、紅腫熱脹、活動受限等症狀。 若濕熱痰濁長期停滯,更可能導致關節變形,甚至形成痛風石。
中醫觀點:小腸功能與痛風的關聯
中醫經典著作中,多從「濕熱痰瘀」的角度解釋痛風的病理機制。 但更深入的探討,則指向小腸功能的失常。 小腸具有「泌別清濁」的功能,負責將食物消化後的精華與廢物區分,精華吸收利用,廢物則排出體外。 若小腸功能失調,無法有效將濕濁排出,則濕濁停滯,日積月累,最終沉積於關節,形成痛風石。這個過程如同熬製膏方,體內水液夾雜雜質,經由體內熱邪煎灼,雜質逐漸凝固,水液渾濁黏稠,阻礙氣血循環,最終沉積於關節,形成結晶。 因此,中醫將痛風稱為「濁瘀痹」,精準地描述了其病理特徵。
穴位調理:腕骨穴與三焦經
中醫治療痛風,除了藥物調理外,穴位按摩也是重要的輔助療法。 小腸經的原穴「腕骨穴」,具有清利濕熱、恢復小腸泌別清濁功能的功效,是治療痛風的要穴。 此外,由於痛風也存在水液渾濁停滯的「濁瘀痹」特性,可以配合三焦經一起調理。 三焦經貫穿全身,負責運行水穀、津液和元氣,能有效清利體內濁氣。 腕骨穴與三焦經合用,能達到更顯著的治療效果。
總結: 痛風的防治,應從飲食、生活習慣及體質調理多方面著手。 中醫的觀點,為痛風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,透過穴位按摩等方法,能有效緩解症狀,提升生活品質。 然而,任何治療方法都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。
相關文章:
相關產品:
-
維柏健 – 健骨至尊 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囊 (500/400毫克) + D3 [特強配方] 300粒
Original price was: $298.00.$265.00Current price is: $265.00. 加入購物車 -
Sale!
Out of stock
Kirkland Signature – 葡萄糖胺 & 軟骨素 & MSM 500/400/400毫克 300粒
Original price was: $330.00.$258.00Current price is: $258.00. 加入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