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民長期受到噪音干擾,精神健康備受威脅。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,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,會使人承受巨大精神壓力,進而引發負面情緒,若處理不當,更可能出現抑鬱及焦慮等症狀,最終惡化為情緒病。醫生又提到,疫情期間市民多數留在家中,更難以避開施工等噪音源頭,建議民眾可嘗試進行其他活動,以分散對噪音的注意力,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根本解決噪音問題。
東網記者在康華苑外公共設施附近測得超過90分貝的噪音,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,90分貝以上的聲音已屬非常嘈雜且令人不適的範圍,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,容易產生不安與焦躁的情緒,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為情緒病。他指出,疫情以來市民減少外出、多留在家中,導致更多人受到噪音影響。
他舉例說明,曾有一位女性求診者因長期受到住所附近的噪音干擾,精神狀態幾乎到達崩潰邊緣,出現明顯的焦慮症狀,「情緒變得非常差,對周圍的事物都特別敏感,好像所有事情都被放大了」。最終,該名女士選擇搬離原來住所,希望能遠離噪音源。然而,即使已經搬家,她仍然心有餘悸,對聲音變得異常敏感,一點聲響就會感到驚慌不安。歐陽醫生建議,若市民無法即時離開受噪音影響的環境,應嘗試透過從事其他活動,轉移對噪音的注意力,並可與身邊的人傾訴,抒發情緒。但他強調,這些方法僅能暫時舒緩,「最關鍵的,還是要解決噪音問題本身!」
相關文章:
相關產品:
-
Sale!
Out of stock
-
Sale!
Out of st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