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佳節粽葉飄香,品嚐各式粽子是節日不可或缺的樂趣。但粽子內高油、高熱量的餡料,搭配本身易吸油的糯米,使得每顆粽子熱量輕易突破 500 大卡,若不留意,體重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飙升。營養師陳扆洵指出,只要掌握 3 個甩油原則,就能在享受粽子美味的同時,大幅減低熱量負擔,而且民眾可能不知道,粽子中熱量超高的餡料,並不只有三層肉而已。
糯米吸油成熱量殺手,這些餡料也暗藏危機
為何粽子熱量如此驚人?以北部粽為例,經過翻炒的鹹蛋黃、三層肉、香菇,本身已是高熱量餡料;更關鍵的是,北部粽的油飯口感來自大火與油脂翻炒過的糯米,澱粉大量吸附油脂後下肚,原本僅相當於一碗白飯的熱量,瞬間翻倍,必須格外小心。南部粽多以清蒸方式製作,相對清淡,但仍要留意花生(或花生粉)這類油脂含量高的食材,以及搭配食用的沾醬,避免額外攝取過多熱量。至於選擇素粽的民眾,則需警惕素肉、素火腿等高度加工的肉品替代品,這類食材鈉含量通常偏高,容易增加身體負擔、引發水腫,甚至導致電解質失衡。
過節想吃粽又不想增重,究竟該怎麼做?營養師陳扆洵提出以下 3 個實用原則:
原則一:自製多穀高纖餡料,熱量砍半還能助腸胃蠕動
傳統粽子主要由澱粉、油脂與肉類構成,普遍缺乏蔬菜與纖維。對此,建議將糯米用量減半,改用小米、燕麥、藜麥、糙米等雜糧替代;餡料方面,可挑選筍絲、杏鮑菇、胡蘿蔔絲等纖維質豐富的食材,若喜歡有嚼勁的口感,也能加入蒟蒻等低熱量食材,或直接使用低熱量的蒟蒻米,進一步降低澱粉與總熱量。透過這種方式,不僅能讓膳食纖維含量提升 2 至 3 倍,有效促進腸胃蠕動,還能改善傳統粽子中糯米難消化的缺點,無論老少都適合食用。
原則二:甜粽、鹼粽限量吃,少沾醬遠離隱藏熱量
甜粽與鹼粽單顆熱量雖比鹹粽低,但每 100 公克仍有 100 至 200 大卡(未包含沾醬、糖漿);若搭配砂糖、蜂蜜等精緻糖調製的沾醬或糖漿,這些「隱藏熱量」很容易讓體重再度失控。營養師建議,對甜粽、鹼粽應「每日限量攝取」,同時扣除一部分正餐的飯量,這是避免熱量超標的最佳策略。
原則三:先喝湯、先吃菜,最後吃粽零負擔
食用粽子前 30 分鐘,可先吃些奇異果、鳳梨等有助消化的水果;進食時,則需掌握「先喝湯→吃半碗蔬菜→最後吃粽子」的順序,搭配上述兩個原則,就能讓全家在暢享端午美食的同時,不用擔心體重增加。
此外,營養師特別提醒,患有消化道潰瘍、逆流性食道炎、膽結石、腸胃道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,以及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三高慢性病患者,還有消化速度較慢的長輩,食用粽子時應儘量選擇在白天,晚餐後則避免食用;同時要控制食用份量,細嚼慢嚥、淺嚐即止,減少身體負擔。